5月26日,我校校本选修课程《乡土金山》师生一行来到了千年古镇亭林开展课程研学活动。同学们考察了亭林遗址公园、瞻仰了顾野王铜像、参观了亭林书院。
亭林镇历史悠久,是上海古文化发源地之一,也是上海良渚文化的发祥地,拥有丰富的人文底蕴和历史文化遗存。亭林古文化遗址出土有新石器时代和商周两汉时期的文物。上海良渚文化的代表性文物,如“中国第一镜”亭林石镜、上海本地出土的节数最多的玉琮“九节玉琮”,金山博物馆馆标“袋足陶鬶”等代表性文物都出土自亭林镇。亭林湖、读书堆、洗砚池、子昂碑、楞严塔等,引得不少文人墨客慕名探胜览古,留下不少诗篇和墨宝。
同学们首先考察了亭林公园的葫芦池,这里曾经出土了大量良渚文化时期陶、石、玉、骨器等文物,其中的“九节玉琮”就出土于此;接着同学们在“亭林古文化遗址纪念碑”前合影留念;随后大家来到位于公园东北角的“亭林史迹馆”,这座史迹馆除展出多种由亭林出土的良渚文化文物(仿品)外,还包含了“三登桥”、“史籍方志”、“杨维桢与铁崖松”、“顾野王生平事迹”和“宗族家谱”等板块。在参观过程中,出生于亭林的顾陈豪同学在“顾氏家族渊远流长”展板前驻足良久、思绪万千。
结束了亭林公园的参观,同学门从公园东南角出园来到了毗邻“读书堆”顾公广场和亭林书院继续考察。在“亭林遗址公园”彭西瑶老师的带领下,同学们先到顾公广场瞻仰顾野王先生铜像。同学们看到顾野王右手捧着一本打开的书本,左手则按压着一堆古老的史书,双眸注视远方,既像在思考《舆地志》的文理脉络,又像在斟酌《玉篇》的编撰,把大家的思绪引向了千年之前古镇亭林。
跟随着彭老师的脚步,同学们步入了顾公铜像背后的“亭林书院”。亭林书院一楼是展示区域,由“阅古、览今、触未来”展示区和“玉篇”体验馆组成,此处的书橱造型仿造“九节玉琮”颇具特色;二楼是“林间学堂”,设有“读书堆”、“览翠楼”、“八角井”等以亭林八景命名的文化空间。
在书院的底楼,同学们主要考察了“玉篇体验馆”。《玉篇》是由亭林先贤顾野王撰写的、继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后又一部重要字典,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。为传承《玉篇》文化,亭林镇和上海交通大学海外汉字文化研究中心于启动了“玉篇文化博物馆”共建项目,在书院底楼设置了静态的中日韩玉篇珍稀版本展出和动态的“玉篇魔墙”组成的“玉篇体验馆”。同学们戴上耳机,聆听关于《玉篇》的版本的语音介绍;通过触摸魔墙,观看《玉篇》中文字介绍以及提及的古代造纸、酿酒、煮盐、制玉、染色等工艺流程,享受了一次视听结合的文化盛宴。
在书院的两楼,同学们首先参观了亭林非物质文化遗产“筅帚”制作展示馆,“筅帚”是过去亭林地区寻常百姓家日用品,为竹丝制作,有扫尘除垢功能,展示馆以其扫尘除垢的实用功能比喻做人要洁身自好,同学们深受教益;接着同学们在“林间学堂‐读书堆文化空间”进行的课程总结活动,回顾了本学期《乡土金山》课程开展的课程研学活动,畅谈了各自在课程得到的收获。大家一致认为,通过《乡土金山》课程,同学开始对金山的人文历史有了浓厚的兴趣,开始主动了解金山、关注金山。